依法治校
师资建设
教研活动
教育新闻
高考专栏
优秀教案
教研论文
校内期刊
学科组教研
高效课堂

·学校概况
·2006年二月份博罗中学...
·博罗中学创新班招生简章
·育英学校近三年考试试题 ...
·校内网
·我校文科状元杨惠超学姐访...
·市、县教育局领导及各高中...
·我校学生会组织学习经验交...
·2019年博罗中学特长生...
·博中初中部2019届中考...
·燃青春 敢担当 拼百日 ...
·学生寒假安全预警
·弘扬高尚师德 潜心...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学习活动...
·校园文明礼仪的基本礼仪
·关于博罗中学台风停课情况...

依据题材,构建古诗鉴赏的框架
2012/12/13 20:22:11  作者:第二办公室陈老师  来源:第二办公室陈老师  浏览次数:44220

 

曾速,惠州市语文首席教师,曾获多个奖项,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博罗中学教师。该文章为曾速老师所撰写的一篇关于古诗词鉴赏的文章。陈老师强力推荐各位同行或者同学以及对古诗感兴趣的各位朋友看一看这篇文章。
 

                    依据题材,构建古诗鉴赏的框架

                                 博罗中学   

做古诗词鉴赏题,应该先了解诗歌的基本类型。古诗词按内容(也即题材)可分为8类,每种类型都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掌握这些基本类型,建立基本的诗歌鉴赏框架,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帮助答题。

8类古代诗歌为:即景抒怀诗、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闺怨诗、边塞行役诗、山水田园诗、哲理颖悟诗等。下面分类说明。

一、景、事抒怀诗

分为即事感怀诗、即景抒怀诗两类

即事感怀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作者因事有感而发因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等。

鉴赏咏怀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写路上遇雨,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件小事诗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

由于引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取的笔法也不一样。杜甫《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咏怀诗重点在于其“抒怀”,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赏析咏怀诗“抒怀”,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的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贴。

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所即之事——送友人,所感之情——惜别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即景抒怀诗也常常称为写景抒情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自然景物一旦形诸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表达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

抒情手法常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等,如果分析最后一句诗,又有直抒胸臆、以景结情等。

从内容来说,作者如果纯写山水,往往抒发对大好河山的喜爱,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诗人抒情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在景中抒发身世之悲,有的表离情别意,有的怀友,有的抒发黍离之悲,不一而足。鉴赏时要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另要注意,写景技巧(景物特点)有: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即调动各种感官)、虚实结合(想象)、远近高低、白描、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景物作用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思想感情等。抒情手法有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等

1.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 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案】“隔”字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写茫茫江水、迷蒙江树阻隔了抒情主人公极目远眺的视线,实际上却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无法与远方亲人团聚的失望惆怅的心境。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案】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或分析为: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越调】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两支小令在意象的构成上有何异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试结合两小令曲词比较赏析。

【参考答案】:两支小令均有黄昏、落日、枯树、乌鸦、孤村等表现秋日凄凉景象的意象,写出秋之寂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思图。这幅图,随着主人公的步伐、视线和思绪展开。“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人的活动,写活了“秋思”。白朴《天净沙·秋》侧重写秋景,看不到人的活动,难以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马致远的《秋思》,更为孤寂清冷。

二、 赠友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特殊的送别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抒发的是自己身遭诽谤,再度贬谪却不改高洁品行的心志。

手法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移情等。

直抒胸臆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借景抒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融情于景的,如杜牧坦率真挚、流连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也是“融情于景”。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1.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案】送别季节从“橘柚香”见出;联想到的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出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三、四两句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或通过“主客移位”,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歌的主旨句是什么?联系全诗,简要评析诗人透露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主旨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多以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手法方面,常常用典,借古讽今。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人、物、事,一定要有所了解,知人论世。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繁华不再的历史盛衰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抒发盛衰之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青海卷 )
        江城子    (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2.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参考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采用拟人的手法,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拟人手法也应评述)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①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②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②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这里最有用的信息是“晚唐”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要靠这种特定的时间信息来解决问题。题干上又说是凭吊六朝古迹,这样问题已能够基本解决。诗句本身有“六朝如梦”之说,暗示了六朝如过眼云烟之意;台城柳为什么无情,因为它“依旧烟笼十里堤”。要害在于“依旧”上,六朝及其繁华早已破灭,你为什么不随它而去,还要在这里卖弄风姿?这是诗人严厉的责难,也是诗人痛心的缘由。其实,进一步地说,责难台城柳也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实在是诗人眼见晚唐国势已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痛惜伤感之心溢于言表。)

  四、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的特点是:

1、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忠于南宋,至死不屈。

2、在所咏之物诗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是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的化身。

因此,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另外,古人咏物,常常有特定的含义,这就是“传统意象”,如菊、梅、松、石灰、杜鹃等。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   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 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 愿斫五弦琴。

注: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的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①诗歌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②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①枝叶繁茂,正直高洁,奋发向上,扎根大地,虚心踏实,老当益壮,不畏酷暑,不畏牺牲。②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愿为解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

 

2.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①~②题。

 [双调]    清江引    贯云石

    咏梅(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暗香来梦里。

    咏梅(其三)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①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霹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其手法和效果作一简明赏析。

②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前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情态。后句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②前者(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相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骨,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后者(其三)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媚动人的风姿与神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五、羁旅闺怨诗

羁旅闺怨诗,可以分为羁旅诗和闺怨诗两类,所谓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所谓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柳永的《少年游》多有描写凄清之景,如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代表作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

常用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注意乐哀景以及传统意象的作用)。

1.阅读李白的《长相思》, 完成后面题目。

        

长相思 ,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 , 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 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 摧心肝。

①“ 络纬秋啼金井阑 , 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 ? 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

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 ”一句 孤”字的 艺术效果。

③有人评论 :“上有青冥之高天 , 下有绿水之波澜” 两句 , 用语似嫌重复 ,“青冥”即“ 高天”, “波澜 也似可不必兼用“绿水” 。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以景物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涵畜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 “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③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此时杜甫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虚幌:薄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②两首诗均用一“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均是从写亲人思念入笔,采用主客移位的手法(或想象的手法),构思巧妙。杜诗从妻子独自望月的角度来写思念之情,王诗是从兄弟在登高时必然会想到身边缺少了一人来写自己的乡思。委婉曲折,动人心弦。②用一“独”字,都比较充分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杜诗中的“独”字,是用小儿女的天真反衬妻子的‘独看’的孤独无助,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怜,增添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而王诗的“独”,则直写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

六、边塞行役诗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盛唐边塞诗往往表现杀敌报国立功之情,晚边塞诗往往表现国运衰微的悲叹及厌战情绪,南宋诗歌则表现为国土沦丧的悲哀等等。鉴赏这类诗作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给予具体的分析。

常见艺术手法仍是借景抒情

边塞征战诗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渔家傲》和王昌龄《闺怨》。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③,胜作一书生。

[]①西京:长安。    ②龙城:泛指敌要塞。      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①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发了志士的情感,请各用一句话简评诗中“照”和“自”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②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③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再跳到又一个典型场景。这样的结构安排至少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照”字写出了边境战火之盛,对朝廷影响之大,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自”字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 ②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③作用一是场景之间留有合理的跨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作用二是使全诗节奏明快,气势雄浑,便于抒发这一书生投笔从戎、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①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②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②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

七、山水田园诗

古代很多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他们常被称为高士。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闲适、恬淡。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出题时常常问及景物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①墟落:村庄。②穷巷:深巷。 ③雉雊:野鸡鸣叫。 ④式微:《诗经·邶风》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表示归隐之意。

①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                                                              

②有人评说本诗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两句是点睛之笔,是本诗的灵魂,请你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白描(细节描写)或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牛羊归来;老人惦念孙儿,倚杖等候在自家柴门旁;野鸡鸣叫,麦苗吐穗,蚕儿成眠,桑叶稀少;农夫们荷锄回到村中,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的场景。②前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绘,“羡闲逸”“吟式微”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前面对农家田园生活的描绘都是在提示诗人急欲归隐田园的意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年全国卷)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②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3. 2010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 ,与标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A

八、哲理颖悟诗

古代诗人,把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样,就有了哲理颖悟诗。诗人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 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至于鉴赏其中的哲理,也必须借助理解诗句含义入手。其次诗人们也通过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对生活的颖悟,如杜荀鹤“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对);对比(或“对照”、“呼应”)。蕴涵了人生虽然有艰险和挫折,但是,只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会迎来人生的顺境(合情合理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请结合政治课上学过的唯物辩证法谈一谈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参考示例】(1):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作为主体的手指没有琴弦是奏不出音乐,而作为客体的琴弦离开了手也不能自鸣,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

【参考示例】(2):万物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学习生活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才能使自己进步得更快;如果片面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地进步。要合作,要配合才能有美妙的结果。

(《楞严经》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练习:

把握考纲,准确归类,琢磨技巧,力争高分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乐衬哀,其哀更哀。

(注意在诗歌鉴赏中要树立手法意识。)

2.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注意知人论世,注意出题方式的转换。)

 

练习3.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的写照。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

 

 




校务公开 | 媒体报道 | 校内期刊 | 法律声明 | 招贤纳士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版权所有:博罗中学   网站策划:博罗中学91届4班  技术支持:南方网景
地址:广东省博罗县罗阳镇惠博沿江路博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