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先生的精彩发言实录: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先生
王烽:我也想补充一点,在扩大教育经费来源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得吸取一些历史教训,30年改革开放,原来教育公平不是这么突出的问题,现在很突出。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政府财政责任政府履行得不够,教育投入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办学体制方面,我不觉得纯公办或者纯民办这种二元的分法是一个合理的分法。不管是从国际实力来讲还是我们国家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讲,都有这样一种情况。实际上很多学校的产权已经模糊了,举办刚开始是政府,但是资金来源可能已经很大程度是私人和社会组成。现在教育如果有分类,有民办教育、公立教育,在政策上分得很清楚。实际上教育的这种分类应该是营利性教育和非营利性教育分得非常清楚,而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分得不是很清楚。从学校的使命、对学校的管理、教学各个方面来分,应该是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得清楚,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公立和民办在政策上分得非常清楚,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在整个民办教育这一块分得不是很清楚。
另外,除了政府投入,所谓市场化的收学费以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社会的捐赠,所谓社会公益性资金这一块。这一块我们国家大约近十年以来,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总体教育经费的来源,除了政府财政型教育经费占的比例在近两年增长以外,捐赠所占的比例在下降,学费占的比例在上升,公民个人办学的经费比例也有小幅上升,但是增长这一块还是学费。也就是相对学费来讲,公益性投入这一点萎缩得令人很担忧,这让我们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公益性的投入会越来越少。
杨东平:据你分析是什么原因?
王烽: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们的学校现在在公众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到底老百姓把钱给你是不是心甘情愿?是强迫交得太多,还是什么原因?学校是不是以公益的形象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拿钱捐给你?
第二,所捐的资金使用是不是公开、透明的。捐款人捐的资金,捐给你以后钱怎么用的,捐款人一点都不知道,公众一点都不知道,让人怎么信任你?把钱给了你以后不信任你,你是不是喝酒了、买了车子了?
第三,我举一个例子,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小文章,一个美国的女孩给非洲的一个村庄捐蚊帐,从6美元开始。她从媒体上看到以后,说一顶蚊帐6美元就可以救非洲的一家子不让蚊子叮咬传上疟疾而死。她自己也没有钱,于是她就筹集了6美元。筹集6美元捐需要支持,她写了一封信,捐赠的组织给她回了一封信。一开始这种互动,不在于这6美元是多、是少,这个小女孩的爱心,这个基金会是非常非常重视,到最后通过她的行动解决了一个村子的蚊帐问题,然后这个基金会邀请她去非洲那个村子里面,那个村子里面最后还把这个蚊帐以她的名字命名。看这个基金会对每一笔捐款是怎么做的,而我们现在的基金会又是怎么做的。我们要探讨公益性捐赠怎么能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