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怎样才能更公平,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是人们一直所关注的。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表示,高考应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并重。此番表态让高考话题再次升温,人们由此也提出了种种疑问。4月29日,戴家干做客新华网,解读现行高考政策,回答人们的疑问。
我国高考制度根植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高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失衡,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巨大,教育资源总体稀缺、分布不均的状况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我国的教育国情是,参加2008年高考的考生人数1050万,而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仅600万。从数字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不可能人人享有。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淘汰录取的残酷性无法避免。
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决定了无论高考方式如何变革,考生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根本形式都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常见的是虽然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考录方式未发生根本转变,学生的课内外负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重。
因此,只有通过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不断丰富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使更多考生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当前,一些专家学者在探索高考改革的出路时,过分强调发达国家的域外经验,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本土实际,试图用人家的药方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出现南橘北枳的结果。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早已摆脱稀缺,绝大多数考生顺利进入高校成为常态。高考的选拔性、淘汰性弱化直至消失。基于此的高考评价考试制度自然难以适应中国的实际。
现行高考选拔制度导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但这恰是特殊国情的特殊产物,尽管不理想、有问题,但其在现阶段的必然性和相对合理性也无法否认。当前,高考改革应坚持改革的技术性设计立足资源稀缺、分布不均、差异巨大的现实国情,服从服务于公平公正的根本要求,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将各种加分政策、综合测评成绩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让高考改革、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明、脚步更实、满意更多。( 任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