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世纪的钟声到来,人们满怀豪情和期待走向未来。这种豪情和期待加快了人们奔向现代化的步伐,在人类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机制无疑地是教育的现代化,而课程是教育培养人才的蓝图,所以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课程现代化。同时,在21世纪,由于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现代人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化是其中的核心因素,探索符合培养现代化的人的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①学生主体性,就是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可越俎代庖,取代学生主体地位;②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③综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综合性;④信息化,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⑤开放性,课程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⑥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二、21世纪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任务的认识的变化和发展。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根据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对新世纪公民的要求,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应包括:①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②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信息的能力;③善于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④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信息的创新能力;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优势,通过与实际的问题和任务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提供给学生实践平台和环境,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严谨的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转变
过去,在一些学校中由于教学观念等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程序设计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课程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整合。
1.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要注意适应其他的学科的需要和发展趋势,比如,在当前,实用性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初步的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统计图是分析、整理信息的重要工具,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安排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如Word文字处理的综合学习,一般采用让学生编小报、写介绍等方式进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整体审美能力,因此在安排整合的“任务”时,除了要考虑Word软件本身的功能及难易度外,还要考虑到语文、美术学习的进度,至少要在语文课、美术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写作基础和审美基础之后,再安排这类综合任务。
在当前国家和社会普遍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精简课程的大环境下,为了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部要求在近期分阶段的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必将带来许多尤其是课时分配的矛盾,而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课程整合,应该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
2.课堂教学和社会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除了要符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外,还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21世纪,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旅游、环境等问题,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传达给学生,并同时完成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学习任务。通过围绕某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专题,以活动为中心,紧密结合相关学科,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更好地促进其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3.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如果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考虑,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分别独立地学会两种工具的使用。但是从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描述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通过“剪贴板”综合使用多个软件,使表述更生动、清晰,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基于课程整合的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基础,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在综合考虑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在新型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任务,更是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设计要基于课程整合的理念,帮助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服务。
1.“任务驱动”的教材体系,以活动项目为中心安排教材结构。一方面,要注意新知识从其他学科知识或现实生活问题中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还应安排一些联系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任务和实践作业,通过网络和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分析信息,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使学生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2.“多任务”的设计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同一个教学知识点,可以有许多个与其整合的不同学科和问题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个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在教材编制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式,通过配套光盘、链接网址等方法提供“多个任务”及相应的信息,供教师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任务”进行教学。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自的情况,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自己创设相应的“任务”来完成所定的教学要求,甚至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3.加强各模块内容的渗透和综合。要将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渗透到具体的应用环境中教学,比如,将文件和目录的概念、文件存取等结合到画图、文字处理等软件中,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教学,不要过于强调系统性、模块化。同时,根据任务的要求,甚至特意设计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软件、多个模块知识的结合来解决问题,这既符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角度思维方法。
4.教材内容的现代性。要充分考虑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这一趋势,尤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这只是教材现代性的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还要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在教材中创设综合性、现代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到一些当今社会、自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5.趣味性、学生主体性原则。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内驱作用。同时,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材的表达形式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并通过配套的多媒体光盘中的学习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五、新型课程模式下的评价机制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教学目标和模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评价,还要有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
1.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改变“一卷定终生”和“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性,学生的许多能力是在平时的实践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标准化的考试只能测试出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信息的主动获取、处理等能力则难以体现。我们要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并采用基于任务的“学生作品”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2. 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尤其注重培养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调节和多角度考虑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交流协作。同样,这也适合对教师的评价,只是改“教师评价”为“上级评价”。
3.改卷面考试为上机考核测试。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完成一个任务可以有多种操作方法,并且学生不需要去背概念,去深究“为什么”,可以并鼓励学生通过查帮助信息、进行试探性测试来完成任务。至于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等理论上的认识,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以减轻学生应试负担。
最后,笔者认为,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并且要下一番大力气进行,要做好计算机教师培训、设备配备、软件开发等一系列工作,尤其是师资培训、教师观念的转变要先行。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课程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营造学校“信息文化”氛围的两个重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新模式的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纵向研究和改革也必须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同步进行。
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