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理分科不能解决教育根本问题
文理分科问题仅仅是众多基础教育问题中的一个,要改变目前基础教育现状,还需要在其他方面作很多努力。
近日,关于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争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也提出了《关于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与高考改革的建议》的议案。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杨小微、吴遵民和唐安国等教育学专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专家们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不能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
教育体系落后于经济发展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只能引起一定的社会议论,但并不会对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是教育理念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改变。现在的教育界甚至仍旧有人在沿用凯洛夫的教育理念,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意识形态的偏差,这种教育理念围绕儿童观、知识论的诸多论断早已过时,也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30年的现实环境极为不符。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实非常严峻,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话语体系相当陈旧,多年来的教育观念和体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由此使得应试教育的弊端愈发凸显。这种应试教育的恶性发展其实要比金融风暴更加可怕。我认为我们目前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应该是从教育观念到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只能是“假改革,真倒退”。
课程改革才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目前,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应该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课程教学改革,而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非常欣赏教育部前些时候倡导的两项工程,即基础教育改革工程和教师教育改革工程。这两项工程恰好切中了我们教育问题的要害,还需要继续深入下去。
我国的教育改革应该避免出现以下情况:首先是“失范”,即所谓办学规格的缺失;其次是“失格”,即没有理想的教师形象;再次是“失真”,即没有教师教育的课程;最后是“失重”,也就是财力保障的缺失。现阶段,在我国的高中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情况。而想仅仅通过“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来简单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我建议要通过大力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来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并由此推动课程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
认清问题实质改变应试制度
需要认清文理分科的复杂性
在恢复高考之后,国家之所以实行文理分科,这是与当时的客观形势需要密切相关的。
在经历“文革”之后,国家的经济形势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国际压力也十分巨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首先考虑提高效率,“多、快、好、省”地出人才。而经历了30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已经处于完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当时提出的“三个恢复”(恢复高考、恢复重点学校、恢复职称评定)到现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此一时,彼一时”,我们应该历史地、动态地看待问题。
文理分科有其自身的一些利弊。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一般都有一定的倾向性,有的人天生适合学文科,有的人学理科得心应手。文理分科能给这样的偏才以个人选择的空间,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自己。但另一方面,文理分科也会使偏科现象更加严重。我刚从武汉调到上海时,曾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高中理科生的文科综合成绩只有30分,也就是说,假如学生对文科不感兴趣,他完全可以选择放弃这30分,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偏科现象。
当然,客观地说,基础教育的问题有很多,因此应该首先从最要紧、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来寻求解决方案。意识到文理分科的不足这一点当然非常好,但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都放在这里。
“靶心”是高考制度和公平机制
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的20个重大教育问题中,文理分科只是其中一个,不公众会为何单单对这一问题如此关注。我认为文理分科问题仅仅是众多基础教育问题之一,它并非是基础教育的“靶心”。
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高考制度,如果关于高考制度的问题不能解决的话,取消文理分科并不能真正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国家现行的高考制度,客观上讲是一种“跳龙门”的形式。在这个制度下,很多人都把高考当做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施加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一旦取消文理分科,很有可能使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和精神负担。
另一个是公平问题。从我多年做基础教育工作的经历来看,教育的地区差异、区域内差异很大,比如在重点示范中学与普通中学之间,由于重点示范中学师资力量比较强、生源也相对较好,加上国家政策的影响,普通中学或者民办中学根本无法与之竞争。最后就造成了“马太效应”,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些人为的不公平,给基础教育办学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必须改变应试制度和心态
与西方的教育体制相比,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观念太严重,在西方国家,大学入学是实行申请制的,而且在不同时段都可以有多次申请机会,这种做法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虽然这样的制度在目前的中国可能还很难实行,但其教育观念却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也需要改革。我在2001年和2002年曾参加过高考模式的讨论会,与会者大都认为要解决现行高考模式的弊端,首先要保证高校能够实现自主招生,但这一点是不太现实的。高考招生考试的命题、试卷的保密等工作并非是单个高校能独立完成的,而且部分高校也会出现为了拉生源而扩大自主招生比例的现象,这显然极其不妥。
现阶段,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实行人才分流,使人才多元化,给每位学生成长的机会。比如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由于人们传统观念上的轻视,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其实对我们国家来说,职业教育是个很好的分流人才的途径。
教育学系博士生导师吴遵民:
克服功利教育关注教育目的
功利主义教育才是罪魁祸首
高中文理分科,其实只是表面问题。现在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小学生在接受成人意识形态的教育,而成年人却在补“八荣八耻”这些本该在小学时就学到的东西。究其原因,这与目前教育受到功利主义倾向的侵蚀不无关系,而这也是特定时代、特定形势的发展所决定的。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术业有专攻的职业要求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而在中国古代,其实是推崇全面发展教育的,比如当时的教学内容就涉及礼、乐、射、御、诗、书、艺等各方面内容,之所以可以这么全面,就在于那时的教育是非功利的。
在文理分科的问题上,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在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就不可避免,这是为了适应大学的专业教育,所以如果要改革文理分科,就必须首先改革高考制度和大学的分科教学。就现在的学生状况而言,他们对学问不是没有兴趣,而是兴趣与追求都被谋生手段所替代了。
须关注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
近年来,教育部加大了改革的力度,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现在的根本问题,是要从源头上对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唯有坚定教育自身的立场,即教育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培养人性与人格健全的人,这样才谈得上消解教育的其他问题与弊端。
历史上,在古希腊的鼎盛时期,实行的就是博雅教育,那是一种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使人性得到完善。而为何中国现在大师级的人物很难出现,素质低下、道德失范、自私自利、唯我中心的却大有人在,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所以如何严守教育自身的立场,并把培养健全人格、完善人性的目的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这是当务之急,也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
改革应践行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虽然已经实行30年,但无论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还是新课改的推行,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培育健全的人,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所谓合格的基准,应是诚实、正直、乐观和善良,唯有这样的人才能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
就具体的改革措施而言,我认为要从源头上去思考。首先应从和谐家庭的构建做起,父母应该着力创造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给孩子一个自由良好的成长空间,而不是一味地逼迫孩子以进名校、考重点大学为荣。其次,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应忘记学生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对自己成长道路的选择权。最后,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亦应对人才观有正确的理解与引导。所谓行行出状元,我们不宜把是否考取名校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
改革文理分科
应考虑学生主体地位
文理分科需要“改”而不是“废”
文理分科作为一种选择,没有必要去废除它。高中教育目前面临的不是分不分科的问题,而是应试教育体制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
在我国,应试教育曾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到了今天,它的弊端已经日趋显现。很多学生围绕分数打转,只读“考试”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局限性。所以,分科教学不是高中教育问题的重点,一刀切的高考指挥棒才是问题的症结。教师为高考而教,学生为高考而学,高中教育已经变为完全的应试教育,失去了其为高等教育打基础的功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取消文理分科肯定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老师对很多课程难度的把握等。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完善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改进现行文理分科制度中所存在的缺陷,因此这个过程还是用缓和的方式“改”比较好。
教育应更多考虑学生主体差异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后的专业教育,它以学科分化为依托,同时兼顾职业取向。除少数高校培养通才外,大部分本科高等教育是以专业学习为界线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为大学提供生源的高中有一定的学科分化是合理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对所有的学科都同样对待。比如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招生时重视语、数、外,淡化其他理科学习成绩是可以理解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招到合适的生源。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会因兴趣或自身潜能,对学习的科目有所侧重,这种情况造成的偏科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从每个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而强制每一个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那反倒是不合情理的。但目前的现实况状是:我们现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不是从长者的角度,就是从施教者、管教者的角度对学生提出要求,通常都忽略了学习者本身的感受。
少些“一律性”,多些“多样性”
中学教育需要的是少一些一律性,多一些多样性;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千姿百态;少一些行政命令,多一些学校自主的空间。中国地域宽广,各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是否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分科,也不必要求全国整齐划一。现在,山东省宣布2011年将完全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省市都要进行这样的改革。
这一点也适合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我国中小学生有近2亿人,如此众多的学生被统一的教育模式所制约,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何推进多样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这其中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